校党委副书记、校长 蒋丽忠在湖南科技大学第五届第二次教职工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学校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2024年工作简要回顾
过去一年,极不平凡。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湖南领航指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全国教育大会擘画了教育强国建设战略图景。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真抓实干、砥砺奋进,全年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创新科大更加出新出彩,人文科大更加有声有色,奋进科大更加可圈可点,幸福科大更加可感可及,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建设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育人质量稳步提高。刘广平获评全国最美大学生(湖南省首个)。3人分获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省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决赛一等奖,1个教师团队荣获外语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全国特等奖。学生在政府部门组织的各类竞赛中获省级及以上奖励1500余项。学校成为省内首家获“中国青年创业社区”正式认证授牌高校。
——人才活力竞相迸发。万步炎教授获评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童杰成教授获评“全国模范教师”。新增国家级人才2人,其中1人入选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入选国家级海外引才专项。1人获评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科技领军人才。
——科技创新再上新阶。“海牛”系列深海海底钻机系统与取芯技术获2023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城市人民公社研究资料选编》获第九届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国家基金立项数、获资助直接经费均取得新突破。
——学科实力不断攀升。新增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环境/生态学与地球科学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等机构。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开设足球运动专业的30所高校之一。
——国际教育提质扩面。与11所海外高校签署合作备忘录。加入教育部“中非大学联盟”等3个国际教育平台。获批“2024年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研修类学生”招生资格和2个留基委项目。首次获批教育部中外双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获博士、硕士指标25个。
——社会服务尽显担当。“校友回湘”工作四项榜单综合成绩位列全省高校第三。助力乡村振兴帮扶点古楼村创成国家4A级景区,全年完成消费帮扶总金额700余万元。获批国家、省农技协科技小院27个。全国首个煤炭行业人才继续教育基地落户我校。深度参与“组团式”教育援疆,与新疆工业学院签订对口支援协议。王育霖教授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办学条件持续优化。完成二区12#学生公寓建设、教师住宅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第五教学楼维修改造等40余个工程项目以及“一校通”平台建设和智慧图书馆提质升级。规范校内经营性场所经营行为。实现公共教室空调全覆盖。完成昭潭书院主要教学区域80亩土地权属确认,为学校多争取1000多平方米土地及建筑面积1278平方米的房屋权属。
主要抓了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深化“一融双高”。坚持不懈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组织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12次、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18次,举办处级领导干部专题读书班。抓实基层党组织建设,2个党支部书记分别入选全国、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获评全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2个、优秀党务工作者1人、优秀共产党员2人,在全省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推进会上,我校作为唯一高校代表作书面经验交流。汇聚统战群团强大合力,获评全国老年大学标准示范校、全国模范职工小家,宋智敏教授获评“湖南省巾帼建功标兵”。
二是坚持立德树人,落实“五育并举”。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推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健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格局。加强思政队伍和“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招聘事业编制辅导员40名。完成6个师范专业、2个工程专业认证考查。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门,总数和通过率居全省第一。持续提升生源质量,普通类本科招生投档分数线稳居省属高校第四,硕士研究生一志愿录取率达到71%,博士研究生录取较去年同比增长31%。引导鼓励毕业生赴基层就业,795人参加“三支一扶”计划、特岗计划、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持续开展访企拓岗行动,联系走访企业498家,开拓就业岗位3226个;2024届毕业生校本部初次就业率为89%,潇湘学院初次就业率为81%,均高于全省同类高校平均值。推动湘潭县一中成为我校附属实验中学,开设科学教育大中小一体化“海牛”实验班,“师范+科技”新型教师教育特色愈发鲜明。联合出品的原创话剧《深海养牛人》荣获湖南省第八届艺术节田汉大奖。学校获评全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集体。
三是坚持争创一流,勇攀发展新高。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撤销7个专业,新设3个专业,新增停招4个专业,本科专业调整优化比率达到31%。坚持引育并举,引进高层次人才78人,柔聘特聘教授6人;185人入选“湘江学者”计划;全年高级职称评审通过101人。稳步推进科研平台建设,三亚研究院揭牌成立,是省内首个审批登记成立的新型研发机构;获批自然资源部海底地质钻探装备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体育文化研究基地。积极推进有组织科研,立项国家自科基金67项、国家社科基金27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数居全国高校第72位。高质效转化科创成果,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金额达3亿元,获评2023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智库成果获省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5次。
四是坚持改革创新,激活发展潜能。逐步完善治理体系,开展新一轮规章制度“废改立”。优化学校组织架构,重新核定机构编制及干部职数,内设机构总数由71个精简至59个,处级干部职数由254名精简至216名。推动目标管理考核由KPI向OKR转变。做好“开源、节流、增效”文章,中央支持地方改革发展专项资金与一般公共预算拨款较年初预算均有所增加,基建项目审减经费1745万元,采购项目节约4700万元;获校友及社会各类捐赠共计3500余万元;继续教育工作实现年纯收入3500余万元。学校获评全省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优秀单位。
五是坚持师生至上,提升幸福指数。进一步优化体检方案,合理安排体检项目和时间。推进教职工参加市医疗互助,发放节日慰问物资570万元、生日蛋糕券80万元,加大对困难师生精准帮扶力度。推进落实《湖南科技大学教职工阳光体育运动实施办法》,邀请湘潭市中心医院、第一人民医院专家来校开展健康知识讲座。针对困难学生,开展温暖御寒棉衣、暖心餐补、春节返程车票等“暖冬工程”“暖心行动”,发放勤工助学工资230万元、特困学生补助50万元,为12名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减免学费。
六是坚持底线思维,筑牢安全屏障。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党委专题研判意识形态工作2次,强化网络舆情处置和舆论引导,坚决防范和抵御非法宗教在校园渗透。加强保密宣传教育,健全保密工作体系。开展19次全校学生心理动态排查,及时成功干预心理危机事件38起。组织召开全校安全维稳研判会4次、安全工作会议2次,聚焦安全稳定等重点领域、重点场所、重点环节、重点时段,开展校园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12次,全年未发生1起危害政治安全案事件,未发生1起影响社会稳定案事件。
七是坚持严的基调,营造风清气正生态。认真组织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分层分类举办党纪学习教育读书班8个,组织专题纪律党课324次,召开警示教育会27场次,组织领导干部赴湖南反腐倡廉警示教育馆、湖南女子监狱等地开展实地践学活动;开展廉洁教育系列文化活动,发布《新时代廉洁校园之歌》。学校党纪学习教育工作得到省委党纪学习教育专班的充分肯定。出台《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十项措施》等文件,切实为基层减负赋能。开展“未巡先改”工作,自查自纠问题整改完成率为95%。加强清廉高校研究中心建设,获评2023年度清廉湖南建设考核优秀单位。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所有成绩的取得,都浸润着全体师生员工的智慧汗水,饱含着广大校友的深情厚意,凝聚着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全校师生员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学校改革发展的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看到,学校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发展规划的总体宏观指导作用不强,总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的有机衔接不够;本科生规模太大,研究生规模太小;高端领军人才匮乏、青年拔尖人才储备不足;学科专业布局过于广泛,与社会需求契合度还不高;科研体量偏小,高水平成果、高级别平台的培育和突破力度不大;制度的系统性、协调性还不够;管理机构层级多,职能配置较为分散;学院自主办学意识和主动谋划动力不足;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办学特色还未充分彰显;一些教职员工专业能力、担当精神尚不能完全适应新要求,等等。前行路上,困难挑战是常态,迎难而上是姿态,我们要正视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5年学校重点工作
2025年,是教育强国建设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更是我校乘势而上、深化综合改革的关键之年。
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推进“1545”办学治校行动计划,坚定不移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为服务湖南“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和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新贡献。
工作重点是:紧扣“1545”办学治校行动计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着重从加强顶层设计、提高办学效率、激发办学活力、强化办学特色四个方面来聚焦发力,为加快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增势赋能。
(一)加强顶层设计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顶层设计是学校“四项改革”中的首要任务。
一要高标准谋划学校“十五五”事业发展规划。作为一所规模近5万人的大学,明晰发展思路与战略举措,做好学校事业规划至关重要。各职能部门、各学院要按照时间节点做好规划编制的前期预研、文本起草、修改完善、论证报批等工作,制定体现自身特色、顺应发展规律、符合时代特征的“十五五”发展规划,尤其要注重行政管理机构、学科与专业、师生规模与结构、办学资金、校园基本建设、资源配置这六个主要内容的有机融合。
二要系统完善规章制度体系。任何一项改革,都是对制度的调整、治理的创新,最终都要以制度形式固定延续下来,因此,我们要推动各方面制度系统集成、协同高效。要重点推进《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办法》《党委会议事规则》《校务会议事规则》《“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实施办法》等内部治理制度改革、《绩效工资实施办法》《奖励办法》《岗位优化设置与聘用实施办法》等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财务管理办法》《收费管理规定》等财务管理制度改革、《科学研究工作量核算办法》《学术期刊分类办法》等科研管理制度改革。
三要持续深化机构改革。去年下半年学校重新核定了机构编制及干部职数,通过调整,精简了内设机构和处级干部职数,后续还要在进一步明确职责,厘清边界,提高履职能力等方面强化改革。首先,我们将推行业务扁平化管理,淡化学校层面的科级机构设置,实行岗位负责制。其次,进一步明确各管理机构的职责边界以及岗位工作职责,确保每个人有与其岗位相适应的决策权。第三,组织全校范围内的岗位竞聘活动,鼓励教职工根据自身能力和兴趣选择适合的岗位。同时,我们也将加强岗位培训,提升行政教辅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履职能力。
(二)提高办学效率
提高办学效率是“四项改革”中的关键举措。学校当前和未来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办学资源总量以及获取资源的能力有限,这就要求我们把有限的资源发挥出促进学校发展的最大效用。
一要积极拓展办学资源。一方面,向外借力,坚持以贡献求支持的原则,积极向上级争取政策、平台、经费、项目等政府资源,比如,超长期国债、地方专项债、中央基建预算内投资等等;坚持以互惠促共赢的原则,主动向企业、校友争取项目、捐赠等社会资源。另一方面,向内挖潜,在成果转化、中外合作办学、继续教育办学、社会培训等方面争取实现收入再提高,做大资金池,力争实现年度办学资金17.5亿元以上。
二要稳步提升资金资源利用效率。在资金利用效率方面,一是加强刚性预算;二是合理分配学校总体绩效,科学设置绩效工资的比例及结构,充分发挥绩效激励作用;三是实行项目库管理,除了不可预见的突发性事件外,不入库项目一律不予安排。在资源利用效率方面,一是持续推动公房、用电和设备管理改革,推进科研用房有偿使用以及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与有偿使用;二是完善学术期刊收费管理机制,实现学术期刊版面费收入超50万元;三是规范校内经营场所管理,争取实收应收比同比提高20%。
三要聚力增进师生福祉。一方面,我们将提高教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进一步推动在编和非在编人员同工同酬,完善师生员工特殊困难帮扶机制。另一方面,要更新教学设备,推进绿色低碳智慧校园建设以及合同节水、电力增容改造、校园光伏、智慧空调等项目,引入能源托管计划,不断优化学校办学条件。
(三)激发办学活力
激发办学活力,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大学的迫切要求,也是学校“四项改革”中的重要手段。
一要激发学科专业的发展活力。我们学科规模庞大,要聚焦湖南省“4×4”现代化产业体系,对照《湖南省高等院校学科专业优化实施方案》,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第一,既要控制全校本科专业数量,又要进一步优化文、理、工结构布局,今年暂停招生本科专业13个左右,招生专业总数控制在70个以内,各学院本科专业数控制在2—6个。第二,深入推进学科交叉融合,集中力量建好更具竞争力的优势学科,逐步做活交叉学科。第三,深入推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新增博士授权点与学科进位工作,力争实现社会科学总论进入ESI全球前1%。
二要激发二级学院的办学活力。学校办学活力关键体现在二级学院,一方面要加快推进校院两级管理改革,推动职能部门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变,加强职能部门的宏观管理及监督保障,合理扩大和保障二级学院办学自主权、资源支配权,推动职称评审、绩效考核、岗位聘用考核等权力下放。另一方面,要推进学院自身治理结构的完善,做好学院顶层设计,创新职称评审、绩效分配、教学管理、科研管理等系列规章制度,提高主动谋划发展、自主办学和获取资源的能力,确保权力接得住、用得好。
三要激发教师的育人活力。提升学校办学活力必须激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内生力、创新力和影响力。一是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二是建立健全教师荣誉表彰机制,开展好优秀教师等评选活动。三是强化专业发展激励,鼓励和保障广大教师参加培训、教研等学术研究活动,力争在各类教学竞赛中创造历史最好成绩。四是突出关心爱护,做好各级各类人才选拔推荐、培养培育和管理服务等,切实抓好高层次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和高水平团队建设,尽可能简化对教师的检查、考核,为教师静心教书育人创造良好条件。
四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学生是否有活力,是学校办学活力的落脚点。一要全面修订学生培养方案,适当压缩学分,扩展丰富且生态化的学习内容与学习空间。二是落实人才培养OBE理念,深入推进课程结构优化、教学方式改革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全方位推进各类科创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三是深入推进教育数智化转型,常态化开展“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
(四)强化办学特色
强化办学特色是“四项改革”的核心要点,是我校“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所在。
一是强化“三深”办学特色。主要是搭好平台,建好队伍,争取大项目,产出大成果。深海方面,重点支持以“海牛”深海钻机技术为标志的海洋科学研究,持续推进“深海作业装备可靠性与智能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申报,建立跨学科协作平台,新增2-3个重点研究方向。深地方面,整合资源初步形成深地探测、深地工程、深地资源开发利用、深地工程灾害防治四个方向及科研团队,完成深地实验室建设。深空方面,构建“卫星测运控-遥感数据处理-空天信息服务”一体创新平台,建成一带一路中俄空天信息技术与应用联合实验室,成功申报中俄空天信息技术与应用方面的政府合作项目。
二是强化“师范+科技”办学特色。主要是依靠学校的工科和理科背景,将科技元素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师范生的科学素养和数字素养。一要修订师范生专业培养方案,充分体现科技元素;开设科技特色课程,建立面向基础教育的“师范+科技”教育课程新体系;建成科学教育馆、工程类教育中心。二要发挥理工科优势,强化职教师资、科学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组织出版系列教材与科学教育专著。三要集中资源推进科学教育大中小一体化“海牛班”建设。
三是强化“人工智能+”办学特色。主要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我校办学方向、办学特色的深度融合,实现“人工智能+”的赋能效应,促进学校各学科的融合发展。一要依托人工智能学院,协同各学院及学科专业,聚焦人工智能+深海、深地、下一代核心网络,形成海洋资源智能开采与利用、智慧矿山、智能电网等特色研究方向。二要在全校所有专业开设《人工智能导论》课程,指导学生参与“人工智能+”专业学科竞赛。三要引进人工智能领域高水平师资,建成100人以上的全校“人工智能+”人才库。此外,还要强化人工智能技术与行业产业协同,促进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
三、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建设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在党的领导。要持续加强政治建设,把党的领导贯穿学校工作各方面全过程,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要持续加强组织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凝聚统战、离退休和群团合力,持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深化党建品牌创建,深入推进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一融双高”。要持续加强效能建设,树牢正确政绩观,强化实干实绩导向,完善大抓落实督查激励措施,持续为基层减负赋能,切实维护校园和谐稳定,以高效能治理助推高质量发展。要持续加强廉政建设,巩固拓展党纪学习教育成果,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年”行动,进一步擦亮清廉科大建设示范品牌。
各位代表!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干不成的事、迈不过的坎。让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省委和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以蛇行千里的劲头、破釜沉舟的决心、滚石上山的力度,汇智聚力、改革创新,为圆满收官“十四五”、奋力谱写学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勇毅前行!
